预备式,两脚平站与肩同宽,头正项直,百会朝天,内视小腹,轻合嘴唇,舌抵上腭,沉肩坠肘,两臂自然下垂,两腋虚空肘微屈,含胸拔背,松腰塌胯,两膝微屈,全身放松,头脑清空。站立至呼吸自然平稳 ,如Figure 4.1, “洗髓金经预备式”所示。
每节动作均起于预备式。
呼吸法:顺腹式呼吸,先吸后呼,鼻吸鼻呼。吸气有意,小腹隆起;呼气自然。
动作要点:在清静的情况下导气令和,引体令柔。导引动作之快慢受呼吸节律支配,体现“气为元帅,手足为兵丁”之深意,表现出“中和”之气。每做完一节可调息一次(动作同六字诀中的调息),放松,恢复自然。
意念活动:意念不可没有,但又不可过于用意,要做到似有若无。肢体活动随呼吸节律自然进行,不要强加意识。为了更好地保持静的状态,可以让意念指挥动作,以动作导引气血循经络运行。
动作:两手重叠,内外劳宫穴相对(男子左手在下,右手压左手,女子右手在下)置于头顶,劳宫穴对准百会穴推动头皮旋转,一吸一呼为一息,一息转一圈 ,如Figure 4.2, “百会运转”所示。
逆时针转八圈,吸气时由右向左转前半圈,呼气时由左向右转后半圈。如此再顺时针转八圈。然后在百会穴上按3次,按时吸,抬时呼,做时,不要低头,头尽量向上顶,吸气时吸天阳下降入井(申思维注:此处井应该是井穴的意思),呼气时引地阴之气徐徐上升,由督脉而升入泥丸宫。这是道家小周天之要求。如十二正经、奇经八脉通透之后,可领气还原。百会运转时,下丹田随之转动,百会穴逆时针旋则丹田亦然,百会顺时针旋则丹田顺时针转。
功理:百会穴与各脏腑经络相通,与脑部中枢神经相连,故百会运转有调整阴阳整体治疗之大用。
神经系统的疾病,如神经性头痛、失眠、健忘、目眩等症,都可以通过这种功法的锻炼得到治疗,《针灸歌》说: “头痛晕眩百会转”。
我们临床经验,揉按百会,可以调整阴阳,血压高者减低,血压低者升高,头昏迷者能清醒,儿童痴呆者可遂渐灵活,休克者能苏醒。历史上的名医扁鹊为虢太子治病,取百会穴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。
百会,为督脉之要穴,是诸阳集会之处。在后发际直上7寸,前发际直上5寸,印堂直上8寸处,当头顶旋发窝中。简便定位法为头顶正中。
主治:头痛、目眩、鼻塞、耳鸣、中风不语、脱肛、阴挺、癫狂精神病。
动作:随吸气之势,两手如托球之状,由腹部经胸前自然抬起,至前顶距发际4寸之通天穴上 ,以剑指在穴上揉按。吸气尽呼气时,两手剑指循鼻梁两侧向下按摩,经迎香穴、嘴角、锁骨至胸部肺、腹部大肠部位,上下揉按三次,尔后两手垂于体侧 ,如Figure 4.3, “循按鼻梁”所示。
功理:鼻与肺有直接关系,鼻为肺之窍,外感内侵鼻先受之,风寒感冒鼻声重。百会穴向前旁开一寸五分为通天穴,通天穴是膀胱经的穴,但跟肺经有关系。可治鼻内无闻之苦,鼻孔旁五分处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迎香穴,有不闻香臭取迎香之说,此两穴通则肺火得清,嗅觉灵敏,止痰嗽,增强肺脏之抗病力量,而顺经按摩可排除外感之邪气。
肺与大肠相表里,此动作还可以驱逐大肠中之外邪。此动作至少8次,可多至64次。
通天,是膀胱经头顶上之要穴,又名天臼。在督脉旁1.5寸,前发际直上4寸。内气由此穴上通于天,外气由此穴下入于肺,故名之为通天。揉按此处可以泻肺火。通肺气。
主治:喘息难,不能仰俯,颈项难转侧。能解表外邪、治感冒伤风、鼻塞语重或鼻流清涕、鼻痔、鼻渊、鼻息肉。
动作:两手提至面部,以剑指置于迎香穴,做旋转揉搓 ,如Figure 4.4, “揉按迎香”所示。
鼻吸口呼。吸气时向外、向上揉按,呼气时向里、向下,连做8次,多可64次,如伤风感冒,鼻流清涕或鼻塞不通,尽可多做。
功理:迎香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终结穴,与胃经相衔接。做这种揉按可以泻肺火,治鼻炎和上呼吸道感染,还可以缓解阑尾炎的疼痛,以及治疗热症引起的头痛、眼睛痛。
迎香穴有上下之分。上迎香为经外奇穴,鼻唇沟上端尽处,能治鼻病及眼病。下迎香穴是大肠经之终结处,为手足阳明之会。在鼻翼旁5分处、鼻唇沟中。所以说“鼻旁五分号迎香”。 主治:鼻塞、鼻衄、口眼歪斜、面痒、鼻流清涕;也可以缓解盲肠炎、面浮肿、唇肿、喘息不利、鼻息肉等疾患。《针灸歌》云:“不闻香臭取迎香”。
动作:用两手的掌根骨按在下眼眶上,指根骨按在上眼眶上,吸气时向外、向上揉搓;呼气时向里、向下揉搓,连转8次,多可64次。以眼部发热、轻松为宜。若肝有实证眼有火,应再反方向旋转8次 ,如Figure 4.5, “揉按眼部”所示。
功理:眼部周围有很多穴位。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 “肝受血而能视”。眼为肝之窍,并与五脏都有关系。例如:瞳仁属肾,肾气充则有神,肾气衰则无光;角膜属肝,肝实病则角膜虹膜胀痛,肝虚病则内陷而困乏;球结膜属肺,肺热则变红,肺虚则发干并无光泽;内外眦(音zi。上下眼睑结合处)角属心,心气虚则眼角酸痛,心气实热则眼角发红肿胀;下眼泡属脾,脾虚则浮肿,脾实热则肿胀而疼痛。由此可见,眼部周围的穴位通达五脏。五脏六腑的外感内伤,可在眼部的穴位进行补泻法。通过经络穴位之揉按,使潜藏在骨缝筋肌中之病邪消声匿迹。气血畅通,不但提高视力且有利于脏腑功能的改善。
承泣:目正视、瞳孔直下,当眶下与眼球之间、目下7分直瞳子髎中,为足阳明胃经与阳跷脉、任脉之会穴。
主治:目赤肿痛、迎风流泪、夜盲、眼睑瞤动、口眼歪斜、远视恍恍、口不能言、耳鸣耳聋等疾患。
四白:目正视,瞳孔直下、目下l寸,当眼下孔凹陷中。
主治:目赤、痛痒、目出云翟、头痛、目眩、口眼歪斜、不能说话。
球后:眶下缘1/4与内3/4交界处。为经外奇穴。
主治:目疾。太阳: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。
主治:头痛、目疾,治头痛有显效。
上明:眉弓中点、眶上缘下。
主治:屈光不正、角膜白斑、视神经萎缩。
鱼腰:眉毛的中心。
主治:眉棱骨痛、眼睑瞤动、睑下垂、目翳、目赤、肿痛。
攒竹:眼眉头凹陷中。
主治:头痛、目眩、视物不明、迎风流泪、眉棱骨痛、目赤肿、眼睑瞤动。
晴明:在目内眦、赤白肉际(目内眦外1分宛宛中),(申思维注:原文如此)是手足太阳、足阳明、二跷五脉之会穴。为膀胱经之始点。
主治:目远视、自内障、迎风流泪、鱼肉攀睛、小儿眼痒、老人气眼流泪。
瞳子髎:目外眦5分处,为手太阳,手足少阳三经之会穴,又名鱼尾。
主治:青光眼、夜盲不能视、远视恍恍、赤痛流泪、头痛喉闭。
丝竹空:为三焦经之终结穴,在眉梢处凹中,为手足少阳之会穴。
主治:偏头痛、目赤头眩、视物恍恍不明、眼眉倒下、目戴上。
动作:两手以食指、中指和无名指按于瞳子髎穴和太阳穴上 ,随吸气之势向上,向前揉按;呼气时向下、向后揉按 ,如Figure 4.6, “揉按瞳子髎、太阳穴”所示。
如此旋转揉按至少8次,多可64次,最好至头脑清醒、眼内发热清亮、舒适为宜。
功理:瞳子髎为胆经之首穴,分布着颧眶动、静脉,并有颧面神经与颧颞神经,胆经盘桓于上下。胆为阳木,木盛则生风,在面为偏头痛之患,或颜面神经麻痹。肝与胆相表里,治肝先治胆是由表及里的方法。所以,这个功法可以熄肝 风而解晕眩,还能治疗偏头痛、颜面神经麻痹、视神经萎缩、角膜炎、青光眼、远视、青年近视、视网膜出血以及夜盲症、屈光不正等眼病。
瞳子髎:目外眦5分处,为手太阳、手足少阳三经之会穴,又名鱼尾。
主治:青光眼、夜盲不能视、远视恍恍,赤痛流泪、头痛喉闭。
太阳:为经外奇穴,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。
主治:头痛、目疾。治头痛有显效。
动作:随吸气之势,两手心向上如托球状经腹胸徐徐抬起 举至额角,劳宫穴对准头维穴,轻轻揉按至吸气尽。呼气时,两手下行,经面部循胃经向下抚摩,中指经胃经的第一个穴位承泣,五指舒开抚于面部如擦脸之形 ,如Figure 4.7, “干擦脸1”所示。
(然后)下行经口角旁之地仓,拇指经颊车穴下按,直至劳宫穴对准乳中穴时,两手指尖转而向下,拇指相对经胃部用力下推,食指经不容、承满、梁门、天枢、水道、归来、直至气冲,引气至次趾尖端之厉兑穴内 ,如Figure 4.8, “干擦脸2”所示。
连续做8次,多可64次,以胸腹舒适为宜。
功理:手三阳经荣手面,胃经的脉络布满面部,本动作可使荣于面之三阳都活动起来,其主流则为多气多血之胃经。胃经的气血旺,则可疏通胃部的郁闷胀满而增进食欲。所以,保健中宫(胃)是治病的重要方法。劳宫穴是心包经,属火,胃经属土,火能生土。所以,练此式可以通调脾胃,对胸满腹痛、便血便秘、疝气及头痛、眼痛、妇科病也有疗效;还可以治局部疾患——颜面神经麻痹。孙思邈《卫生歌》云: “子欲不死修昆仓,双手摩擦常在面。”
头维: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,在额角发际直上5分。《针灸甲乙经》:在额角发际,夹本神穴两旁各1.5寸。
主治:目眩、头痛、目痛、流泪、眼脸瞤动。
承泣:目正视,瞳孔直下,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。
主治:目赤肿痛、迎风流泪、夜盲、眼睑瞤动、口眼歪斜、远视恍恍、口不能言,耳鸣耳聋等疾患。
劳宫:在手掌心横纹中,第二、三掌骨之间、中指尖下。为心包经之荥穴。
主治:心痛、狂癫、痫症、呕吐、口疮、口臭。
乳中:在乳头中央。不能针灸,揉按可治乳腺癌。
地仓:在角旁4分。
主治:口角歪斜、流涎、眼睑瞤动。
颊车:下颔角斜上方一横指凹陷中。合口有孔、开口即闭。
主治:口歪、齿痛、颊面肿、口噤难言。
不容:脐上6寸,旁开2寸。
主治:呕吐、腹胀、胃痛、食欲不振。
承满:脐上5寸,旁开2寸。
主治:胃痛、吐血、胁下坚痛、肠鸣腹胀、食欲不振。
梁门:脐上4寸、旁开2寸。
主治:胃痛、呕吐、腹胀泄泻、食欲不振。
天枢:脐旁2寸。
主治:腹胀肠鸣、绕脐痛、便秘、泄泻、痢疾、月经不调、症瘕。是大肠经之“募”穴。
水道:脐下3寸、旁开2寸。
主治:小腹胀满、小便不通、月经痛、不孕。
归来:脐下4寸,旁开2寸。
主治:腹痛、疝气、月经不调、白带、阴挺、阴冷痛。
气冲:脐下5寸、旁开2寸。
主治:腹痛肠鸣、疝气、阴肿、阳痿、月经不调、不孕。
动作:两手随吸气之势上抬,手心向上,以小指尖置于晴明穴上,轻轻揉按3至5次。吸气尽,随呼气之势五指舒开,指尖用力循膀胱经之攒竹、眉冲、曲差、五处、通天,胆经之阳白、头临泣、风池。由头部向下循按,经渊腋穴,指端向胸腹按至日月穴,渐转向下,继续按至环跳穴,两手自然垂于体侧引气下行,直至胆经之足窍阴、膀胱经之至阴穴内 ,如Figure 4.9, “干梳头”所示。
功理:干梳头可以活动头部的经络,引气下行,用来泻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邪火,通调肝胆的气血,降低血压,对脑动脉硬化、脑血栓症都有疗效。两手沿着胆经按摩的时候,手宜稍重,气宜和缓,头悬,项(申思维注:原文为“顶”)竖,松腰塌胯,提肛缩肾,这样可收到水火相济的良好功效。名医孙思邈、李东垣都主张“发宜常梳”。
睛明:在目内眦、赤白肉际(目内眦外1分宛宛中,是手足太阳、足阳明、二跷五脉之会穴。为膀胱经之始点。
主治:目远视、白内障、迎风流泪、鱼肉攀睛、小儿眼痒、老人气眼流泪。
攒竹:眼眉头凹陷中。
主治:头痛、目眩、视物不明、迎风流泪、眉棱骨痛、目赤肿、眼睑瞤动。
阳白:目上视、瞳孔直上、眉上1寸。
主治:头痛、目痛、目昏、眼脸瞤动。
头临泣:阳白穴直上、入发际5分。
主治:目翳多泪、头痛、鼻塞、小儿惊风反视。
眉冲:眉尖直上、神庭穴旁。
主治:头痛、晕眩、鼻塞、痫症。
曲差:神庭穴旁开1.5寸。针灸《甲乙经》:挟神庭两旁各1.5寸,在发际。
主治:头痛、鼻塞、鼻衄、目视不明。
五处:上星旁开1.5寸。
主治:目眩、头痛、癫痫、瘈疭(抽风)
通天:是膀胱经头顶上之要穴,又名天臼。在督脉旁1.5寸,前发际直上4寸。内气由此穴上通于天,外气由此穴下入于肺,故名之为通天。揉按此处可以泻肺火、通肺气。
主治:喘息难、不能仰俯、颈项难转侧。能解表外邪、 治感冒伤风、鼻塞语重或鼻流清涕、鼻痔、鼻渊、鼻息肉。
风池: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,与风府穴平行。
主治:头项强硬、目赤肿痛、鼻衄、耳鸣、癫痫。
渊腋:举臂、腋中线上、第四肋间隙。
主治:胸满、腋肿、肋痛、臂痛不能举。
日月:期门直下一肋、乳头直下七肋间隙。是胆经之“募”穴。
主治:吞酸、呕吐、胁肋痛、呃逆、黄疽。
环跳:股骨大转子与骶骨裂孔连线的1/3与内2/3交界处。当提肛敛臀时塌陷。
主治:风湿痹痛、下肢瘫痪、腰胯痛、膝胫痛、站立不稳。
足窍阴:第四趾外侧指甲角旁1分。
主治:头痛心烦、耳鸣耳聋、喉痹舌强、胁痛咳逆、月经不调。
至阴:足小趾外侧指甲角旁约1分处。
主治:头痛、目痛、鼻塞、鼻衄、胎位不正、难产、胞衣不下。
风池:位置与主治疾患见七。
动作:两手剑指(食指和中指)置于风池穴上,随呼吸之动作在穴位上揉按,吸气时向外向上,呼气时向里向下 ,如Figure 4.10, “揉按风池”所示。
《针灸大成》云:按之引于耳中。因此穴为手足少阳、阳维之会穴,揉按时目内有清凉感、热感,耳中有气冲感。连做8次,热胀感达到前额阳白穴为佳。如果气感不明显可增至64次。
功理:风池乃风邪之聚处,故以风池名之。外感内侵,此处反应极快。风池穴为胆经之要穴又称热腑穴,其附近有枕动脉和枕静脉,又分布着枕大、小神经,为三焦、胆与阳维脉之交会穴 ,如Figure 4.11, “头部的经络穴位”所示。
颈项强直,揉按之则邪散而气通。所以这个动作对治偏头痛、中风感冒、头项(申思维注:原文为头顶)强直、目眦奇肿、泪易出、鼻出血、热病汗不出、中风不语、肩背压痛、肝气怒发、突然耳聋、神经衰弱、失眠等症均有疗效。
动作:先将左掌放在大椎穴之上、五指朝同一个方向,随吸气之势,全掌如抓物之状用力紧握颈部,并向脑后上搓。呼气时,手放松 ,如Figure 4.12, “拿玉枕”所示。
连续做8次,再换右手,重复上述动作。如此左右转换,多可64次,应感到热气由督脉上冲直达头顶,然后到印堂穴下至任脉沉于丹田。以头脑感到清爽为宜。动作要任其自然,用力抓拿不可矜持。
功理:玉枕关为通小周天之重要关卡,玉枕关并非玉枕穴,而是指大椎穴之上到风府穴之下的整个部位,是脉气上升的关卡。此处经络错综复杂,只靠督脉之自由冲击,历时需久, “拿玉枕”,就是用外力和内意导引,促使经络通畅,成效较速。可改善脑动脉硬化,缓解脑充血,对于高、低血压疗效均有效。
风府: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。
主治:头痛、项强、目眩、鼻衄、咽喉肿痛、中风不语、半身不遂、癫狂。
动作:两手掌将耳翼向前压伏贴住耳孔,十指相对放在脖子后边,以中指和食指敲击风府、哑门两穴,则耳内有咚咚响声 ,如Figure 4.13, “击天鼓”所示。
至少敲击36次。手指之敲击动作快慢以舒适自然为原则。
功理:由耳针图可以了解,耳部经穴通连各脏腑,然平时活动较少,风府穴为督脉、阳维脉、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,对它敲击可以使面部和五官的疾患得到治疗。苏东坡说: “耳宜常弹”。“击天鼓”的功法使耳翼及耳内外各部肌肉组织活动起来,就可以治疗全身各脏器之疾患,对耳鼓膜塌陷,耳内蝉鸣能起改善作用。
风府:在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。
主治:头痛、项强、目眩、鼻衄、咽喉肿痛、中风不语、半身不遂、癫狂。
哑门:在后发际正中直上5分。《针灸甲乙经》:在后发际宛宛中,《<素问>王冰注》:去风府穴1寸。
主治:聋哑、项强、精神分裂症、神经官能症。
动作:两手中指按在胆经的悬颅、悬厘两穴之间,拇指按在胃经之大迎穴上,食指插入耳孔 ,如Figure 4.14, “撑耳孔”所示。
吸气时稍用力上撑,耳内嗡嗡作响。呼气时稍用力下扒感到耳内有热气向外冒,做8次,多可64次。
功理:食指撑孔可牵动耳膜增强其抵抗力,可治疗耳鸣耳聋症。按摩大迎穴可固齿止痛。悬颅、悬厘两穴受到按摩可使头脑清爽。
悬颅:在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中点。
主治:偏头痛、目外眦痛、耳聋。
悬厘:在头维穴至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下1/4与3/4交界处。
主治:偏头痛、耳鸣。
大迎:在下颌角前1.3寸骨陷中,咬肌前缘。闭口鼓气时,即出现一沟形之下端,动脉应手处。
主治:口眼歪斜、口噤、颊肿,齿肿痛。
动作:本动作是用剑指(或食指)揉按与耳听力有关的耳屏前之耳门、听宫、听会三个穴位。吸气时向前向上,呼气时向后向下 ,如Figure 4.15, “揉按听宫”所示。
以感到耳内有隆隆声为宜。连续做8次,多可64次。
功理:听宫为手太阳小肠经之穴,可影响小肠之盛衰,揉按之,不但可医治心腹满痛,还可医治耳聋、耳内蝉鸣、耳生疮、齿龋、唇吻难、齿痛恶寒物、中风口歪斜、手足不随。
听官:是手太阳小肠经之穴位。在耳屏前、下额骨髁状突的后缘,张口呈凹处。
主治:耳鸣、耳聋、齿痛、癫狂。
听会:耳屏间切迹前、下颔髁状突的后缘、张口有孔。
主治:耳鸣、耳聋、头痛、口眼歪斜、齿痛、口噤。
耳门:耳屏上切迹前、下颔骨髁状突后绝凹陷中。
主治:耳鸣、耳聋、聍耳、齿痛、颈颔痛。
动作:两唇轻合,上下牙齿相叩,格格出声,连叩36次,为“小周天”之法。自觉有热气上冲于脑为宜,如无,则叩齿次数加倍。舌下生出津液,以意送入丹田,汩汩有声 ,如Figure 4.16, “叩齿”所示。
功理:祖国医学有“肾为主宰,齿为先锋”之说,肾主骨,齿为骨之余,肾衰则齿动摇,齿固则有益肾之功,齿有力则益咀嚼而助消化。
动作:将舌伸出齿外,上下唇轻合使舌不外露,舌尖由右颊向左颊转动,一吸一呼转一圈,左转8圈后再右转8圈。尔后,缩舌至牙齿内并抵齿,再左右各转8圈。多可64圈。内外转毕,津液满口,分3次汩汩咽下。
功理:舌在口内转动,可以活动腮腺、下颌腺和舌下腺以及无数散在的小唾液腺,以分泌唾液助消化。现代医学认为,唾液能增强免疫功能,能消除致癌物质的毒性,能起返老还童等作用。此外,舌和脏腑经络有密切的关系。舌为心之苗,心病都与舌有关。脾经连于舌根、散于舌下。肾经也通舌根。肝经行颊里环绕口唇。喉咙发音更离不开肺气。舌的活动还牵扯到任脉。所以说,舌的活动对脏腑的一切疾病都有补益。
普照老人洗髓经抄本及千山抄本本无此节功,而《寿世保元》、《医方集解》、孙思邈《卫生歌》等均重视搅海。我经过多年实践,确感搅海为不可缺少之环节,故将此列入洗髓金经。
动作:以颈椎为轴,先将脸转向右,吸气时低头并向左转动至面向左。呼气时仰头由左向右转动回至起式 ,如Figure 4.17, “颈项活动”所示。
一次呼吸转一圈。如此转动8圈后,再依此要领反方向转动8圈。可左右轮流旋转至64周。旋转之幅度要尽量前低、后仰,但要自然,速度应完全受呼吸节律的支配。切勿气断脱节,旋转之幅度任其自然而不用力。转动时眼睛自然转动。
功理:颈项为任督二脉之枢纽,颈项为十四经之通路,全身经络与颈项都有联系,外感内侵则颈项强直,内伤过重外现则颈项下垂或后倾。活动颈项可使经络疏通,血流旺盛,减少供血不足之疾患。对咽炎、甲状腺肿大、喉嘶哑疼痛、颈项强直、骨质增生、半身不遂等均有疗效。
动作:两臂向前平伸,掌心向下,沉肩坠肘,保持肩、肘、腕关节松弛,随吸气之势,两手同时依小指、无名指、中指、食指,到拇指之顺序屈指呈握空拳状,并顺势转腕使手心向上,五指舒开。呼气时,仍按小指至拇指的顺序逐个内旋,使手腕旋转变为手心向下,恢复起势 ,如Figure 4.18, “旋转指腕”所示。
依此动作要领重复8次,可多至64次。呼吸力求深、长、细、匀,动作柔和而有节奏。
功理:两手手指为手三阴、手三阳的井荥穴位,是神经末梢。指腕活动可疏通手三阴、手三阳,腕部活动可牵动阳溪、阳池、阳谷、腕骨、太渊、神门等穴。此式对腕关节和指关节畸形肿痈疗效显著,坚持锻炼,可以使手指气血畅旺,反应灵敏。故此式对指腕疼痛、红肿无力、屈伸不灵、前臂痛、胁痛及上述穴位相关的疾患都有疗效。
动作:随吸气之势,以意着肩催肘、肘催手,使左臂向前平伸,腕高与肩平,手心向下。呼气时,伸出之手屈肘向后拉,并旋腕转臂使手心向上,置于肋下章门穴处 ,如Figure 4.19, “肘部活动”所示。
然后随呼吸依同样要领活动右肘,如此两臂、两肘交替活动各8次,可多至64次。
功理:肘为上肢主要关节,手三阴、手三阳经之合穴都在肘部,外感风寒侵袭关节时,肘关节容易疼痛麻木。本式可以通利关节,改善血液循环,祛风止痛,同时牵动尺泽、小海、曲泽、曲池、少海、天井等穴,可医治其相关疾病。
动作:肩关节向前转动和肩关节向后转动。
肩关节向前转动起式:两臂徐徐抬起,手心朝下,吸气时,两手翻转手心向上,向后拉至渊腋下,随即两肩上提带动两臂旋转,使手心向里置于中府、云门两穴处,吸气尽。呼气时,两臂内旋,肘高与耳齐,两手背自然夹于两腮旁,指尖向下,转而向前伸平,形成手背相对指尖向前之式 ,如Figure 4.20, “肩部活动向前转动”所示。
呼气尽,此为肩关向前动之式。然后两臂外旋翻转手心向上,如此动作连续8次。
向后旋转:向前旋转完毕,两臂在体侧自然下垂。随吸气之势,两肩向前扣向上提带动两臂旋转,使手背相对,提至锁骨处,呼气时,两肩向后张,两手掌翻向上如捧荷花 ,如Figure 4.21, “肩部活动向后转动”所示,
(然后)顺两胁下行恢复预备式,连做8次。
功理:可活动手三阴、手三阳,对肩周炎、骨质增生等肩部疾患都有显著疗效,由手导引和牵动渊腋、云门两穴,故对心肺疾患和胸膜粘连也有疗效。
动作:随吸气之势,两臂由体侧上提至章门穴上,手心向上,向前平伸,肩、肘、腕保持自然松弛,腕提至与肩同高时,吸气尽;呼气时,两臂内旋翻转手心向外、横掌,并向两侧展臂直至体后侧,划圆弧,两手收回置于腰间, 手心向上 ,如Figure 4.22, “展臂宽胸”所示。
然后再向前平伸,重复8次。最后一次,展臂于体侧自然垂下。多可做至64次。
功理:可散胸怀之郁闷,并可防治弓腰驼背,对肩周炎、胸膜粘连、肺气肿、骨质增生也有较好疗效。
动作:屈膝下蹲。吸气时,躯干以腰为轴向左转动,右臂由体侧经胸前向左划弧,使右手小鱼际置于左肩之井穴处,手心向内向上,眼随手走至肩井穴处,转向正后方;同时左臂由身体左侧摆向身体右后,手心向上向后,指尖直达秉风、曲垣之间。呼气时,身体向右转动,左手由身后向身前甩至右肩井穴处,右手由身前甩向身体左后 ,如Figure 4.23, “神龙绞柱”所示。
如此随呼吸左右转动,两臂活动如神龙之绞桂,至少8次,多可64次。
功理:本动作牵动任督二脉,大幅度的旋转,使脊柱与胸骨等都得到活动,腹部随之起伏,有助于通小周天,对于血液疾患、癌症、肩背劳损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都有补益,对全身各关节之骨质增生都起治疗作用。对癌症也可防治。
动作:两手叉腰,拇指在前,四指按在肾俞穴上,吸气时,腰胯作逆时针转动,向右、向前、向左; 呼气时,向后、向右转动, 一个呼吸转一周 ,如Figure 4.24, “腰胯活动”所示。
连做8次。再以相反的方向转动8次。左右转动可多至64次。转动时,要求头顶项竖,不能摇头晃脑。
功理:腰为肾之府,肾为先天之本,肾有病则腰疼,肾气充则腰强有力。腰为躯干的主宰,腰胯旋转加上呼吸,对脏腑起按摩强健作用。能促进肠胃蠕动,增进消化功能,并可强肾,医治血液疾患。治疗腰椎骨质增生,效果更为显著。
肾俞穴:在第二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
主治:遗精、阳痿、遗尿、月经不调、白带、肾虚腰疼、目昏、耳鸣、耳聋、水肿。
动作:两脚并拢,膝盖微屈,膝盖不能超过足尖,两手分别置于两膝之上,劳官穴对鹤顶穴,食指和无名指分别置于膝眼和犊鼻之上。随吸气两腿屈膝旋转,先由右向前、向左转动,食指、无名指用力扣提。呼气时,由左向后,两腿伸直再向右转动,手指放松,掌心稍用力下按 ,如Figure 4.25, “膝部活动”所示。
如此转动8次,然后以相反方向旋转8次。左右转膝可多至64次。动作的快慢随呼吸而定,自然用力,气沉丹田。
功理:膝为腿之柱,腿为肾之路。外感侵袭使膝关节疼痛麻木。如果肾亏,则膝关节屈伸不灵。本式可以治外感侵袭引起的膝部肿痛、麻木、屈伸不灵,还可以驱肾邪,起滋肾清热的作用。对鹤顶、犊鼻、膝阳关、阳陵泉、足三里、阳谷、曲泉等穴相关之疾患均起治疗作用。
犊鼻:髌骨下缘,髌韧带外侧凹陷中。
主治:膝肿痛、脚气。
鹤顶: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。
主治:膝痛、足胫无力、瘫痪。
膝眼:髌骨缘两侧凹陷中。
主治:膝痛、腿脚重痛、脚气。
动作:两手叉腰或扶于支撑物上,抬起左脚离地约20厘米,并伸向前方。随吸气之势,脚向里向下扣,脚背稍用力绷直,使足三阳经络之气下降。呼气时,左脚向外向上翻起,脚跟稍用力下蹬,促使足三阴经络之气上升 ,如Figure 4.26, “足部活动”所示。
如此随呼吸节律旋转,使足三阴三阳之气一升一降,达到调整阴阳之作用。如此左脚转动8次,再换右脚转动,两脚轮流活动可多至64次。年老体弱者,也可坐在凳子上锻炼。
功理: “人老先从腿脚老”。老年多肾衰,肾衰则常患脚跟痛、神经炎、脉管炎。足部脚趾端为神经之末梢,又连足三阳、足三阴,反映敏感,加强足部活动,可促进脚部气血通畅而消除疾患。练功日久,足掌鸡眼、腿凉、脚冷之病消失,冬天脚不裂口了。
解溪: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上,当趾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陷中。
主治:头痛,下肢瘫痪、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。
仆参:外踝后下方,昆仑直下,当跟骨凹陷处。
主治:下肢痿弱,足跟痛。
申脉:外踝下缘下5分凹陷处。
主治:癫痫、头痛、眩晕。
太溪: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,平内踝尖。
主治:神经衰弱、腰痛、泌尿生殖系统疾病、齿痛、咽喉痛。
照海:在内踝正下缘下l寸凹陷中。
主治:月经不调、咽喉痛、失眠、小便频数、癫痫。
丘墟:在外踝前下缘,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。
主治:踝关节痛、下肢痛、肝脾区痛。
中封:在内踝前1寸,当商丘与解溪之间靠胫骨前肌腱之内侧凹陷处。
主治:阴茎痛、遗精、小便不通、疝气。
商丘:沿内踝骨前缘及下缘,分别作一直线,交点处取穴。
主治: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病变、腹胀、舌强。
昆仑:在外踝最高点与跟腱之中央凹陷部。
主治:下肢瘫痪、腰痛、坐骨神经痛、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、头痛。